在复杂电位中探寻生命真谛
——记威海市立医院心内二科专家于胜波
◎文/矫晓虹图/王彦博
作为威海市立医院心内科去年刚引进的高层次专家,很多医护同事还未见过于胜波博士本人,但他「拼命三郎」的名号已经传开。医者是时刻奔跑在生死线上的白衣战士,医院向来不乏勤恳守业的模范,但同事们提起这位年轻的80后博士,不少人还是由衷地赞上一声:「确实是年轻有为!」
5月18日,心内科病房区,有一位高瘦清俊的年轻医生正在耐心地与一名老年女性患者沟通病症的特点,他就是于胜波。当天本是于胜波的休息日,因为患者有需要,他放下手头的事儿就赶到了医院。与多数理科生一样,工作中的于胜波思维清晰、自信果断,而讲述起个人事迹,言语中多了些侷促,即便如此,他的话语中仍透露着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精湛技术的追求。
互相讨论。
科室人员。
为患者复查。
例行查房。
与患者家属沟通。
于胜波(中)与同事交流下一步治疗方案。
刻苦钻研电生理带来无穷乐趣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于胜波就明白自己要担起为生命负责的重任,这是职责,也是信仰。
提起从医的初衷,于胜波与很多医护人员一样,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他希望从医后让更多人减少疾病困扰。2000年高考,于胜波考入位于湖北十堰的湖北医药学院学习,初步与医学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大学里系统的医学教育带我走进了医学之门,学医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化成了专业词汇和知识,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医学的内涵,这也为日后的专业打下了基础。」于胜波说。有了这份对医学的热爱,他决定继续深造,毕业之际报考了武汉大学医学系读研。
可惜的是,于胜波第一年考研在面试时被拒。凭着不服输的韧劲,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如愿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顶级专家黄从新教授名下弟子。
名师引路,在此后几年的硕博求学经历中,从小勤恳求学的于胜波如沐甘霖,开启了更为精准、专业的学习。「黄教授科研水平高,带我进入了更高平台学习,眼界、境界高了,无论是科研还是实践都得到了质的提升,确实受益匪浅。」于胜波说。
业内流行这样一句戏言:「领导想逼谁辞职,就让他去研究电生理。」对很多人来说,这可绝不是戏言,与外科相比,电生理专业研究的是心电图、电位,称得上枯燥无味,研究起来特别费劲,既需要拨开迷雾寻找蛛丝马迹的细心,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恆心。
而对于胜波来说,这门学科却蕴含着无穷的乐趣。在他看来,每个个体的心电图千变万化,同一份心电图可能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一个简单的电位却能包含着万千的变化,能把其中的复杂原理弄清楚,他觉得特有意思。因此,当很多人远离电生理的时候,他却独独爱上了这门学科。
「我骨子里还是喜欢有挑战和变化的东西,比如说冠脉造影,尽管也是高精尖的技术,但可能是缺乏挑战吧,我会觉得平淡,反倒不如电生理研究领域的变化多端更有滋味。」于胜波笑言。
在武汉大学期间,于胜波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的研究,通过一项项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在参与慢性心率衰竭患者预后项目研究时,收集了调查病历资料达4万余份,涵盖了湖北省12家主要医院所有心衰患者案例,到目前为止仍是国内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最大样本。项目成果用于临床可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福利,这也是从事科研之余,让于胜波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2008年,在研究生中期分流环节,于胜波凭借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以及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提前攻博的机会,成为黄从新教授当年招选的唯一一个提前攻博临床型博士研究生。
从拜名师到提前攻博,看似顺利的「晋级」离不开于胜波农家孩子身上的好品质,那就是刻苦。学医要学好,背后的付出是常人想像不出的。
「学医需要持续学习,特别是要及时掌握国际上对自己所在领域的研究。就拿做一个课题来说,我们要看很多文献,当时宿舍的一面墙堆满了英文文献材料,要阅读一遍真的需要没日没夜地看。」于胜波讲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同学们经常半夜出来「看灯」,其实就是看对面宿舍楼还有几盏灯在亮着,彼此比着拼、赛着熬。
于胜波还给自己制定了不读完15页书绝不睡觉的「死命令」,经常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一边读一边参悟,做好读书笔记,临睡觉前再在脑子里过一遍,这一学习习惯从此时就已养成。
求医像是一场修行,优秀医生养成之路像苦行僧一样,必先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修行,曾益其所不能,方能承载其使命。所以,在从医之路上,于胜波有着毫无情趣的坚守和不为人知的付出。而正是多年求学的经历为于胜波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厚实的根基,才让他在电生理专业领域走在了前沿。
医者仁心高超技术守护患者安康
身为医者,于胜波明白,唯有修炼一手好技术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因此,从学生时代开始,于胜波就在科研之余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早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实习期间,于胜波就积极运用所学,为总计1000余名患者提供专业的分析和建议,获得了当地患者的称赞。
博士毕业的他还主动联系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进行进修。选择这家医院,不单是因为医院的名气,于胜波主要是考虑到该院心内科的手术总量在2010年就达到5000台次,其中目前国内先进的相关治疗技术之一的射频消融术达到了1000例。
工作量大意味着上手术台的机会就多,于胜波实践、学习、提升的机会就多。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于胜波就收获了自己的喜悦,从穿刺、压血管、管患者、搬患者做起,再经由主任医师放开实践的范围,刚毕业的他做手术就做到了令科室教授放心的程度。
这些经历都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经验,融入到于胜波的诊断治疗技术中来。
曾有一位70多岁老年患者因患有无休止性房颤,在威海市立医院诊断后坚持到北京某大医院治疗。当时,于胜波就结合以往的案例反覆劝说该患者,市立医院也能做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几个月后,当这名患者反覆奔波北京、上海治疗却仍然效果不好时,终于被于胜波的耐心说服,在威海市立医院做了射频消融手术,通过72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房颤再也没有发作过,术后复查效果非常好。
「无休止性房颤实在是难以想像的难受,于大夫真是救了我一命啊!」这位患者解决了多年困扰着他的老毛病,对于胜波感激不尽。
同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一次会诊中,患者有着4年的唿吸系统病史,用药物控制效果不明显。于胜波在谨慎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主张用药,通过房扑手术来纠正。手术成功施行后,从去年11月份手术至今,这位患者恢复良好。
「之所以能说服患者在市立医院做射频消融手术,我凭借的就是对自己技术的信任。」于胜波说,这项技术能打到的范围很广,关键在于能否打准。他更善于在手术中考究细节,反覆研究心电图,从一个个复杂的电位中分析对比,找准要打出的点,精准到位,力求让经手的每一例手术都成功。
心律失常发作时十分兇险,致死风险极高,治疗过程也相当复杂,是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于胜波在熟识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基层锻鍊和实践,掌握了患者最真实的需要和想法,并及时将患者未能表述清楚的感觉和症状进行反馈,拿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于胜波主攻心血管专业,尤为擅长心律失常的救治、射频消融术等的应用,能够独立开展房早、房速、房颤、室早、特发性室速消融治疗。2014年至今,他已经开展三维消融手术600余台,能够熟练掌握压力感应导管、超声导管等各种新技术,并能熟练操作CARTO和ENSITE双系统。
因技术过硬,去年,在湖北求学工作的于胜波被威海市立医院「挖」了过来,离乡多年,他希望以自己所学为故乡百姓健康贡献一份力。回到威海不到一年,于胜波跟患者交流也用上了久已不用的威海话,话里话外透着亲切。而正如医院所期待的,年轻的于胜波将秉承着对职业的热爱,坚守岗位职责,以高超技术造福更多患者,也从一次次与生命赛跑的救治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于胜波常说:「当你亲手将一名患者从死神手中拉回来时,那种喜悦与成就感,也是别的行业无法体会的,这也是我最快乐的事。」
被自己撞伤的「拼命三郎」赢得患者点赞
採访间隙,每每提到新技术和案例,于胜波总是情绪高涨,话也多了起来。一时情急就立马捂住胸口,那是之前撞伤的胸口又疼了。
原来,就在前几天,心内科收治了一位60多岁的男性心梗患者,情况危重,反覆除颤。当天正好是于胜波值夜班,他担心患者的病情,反覆查看了多次后才去休息,等他在值班室躺下时,已是夜里12点多了。
而在前一天,于胜波和同事们做手术一直做到了早上5点,整整一天他也没空休息,一直留在科室忙碌着。已连着三天没回家的他,刚摘下眼镜,合上早已干涩的眼睛准备休息。没过多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护士带着风冲进值班室:「老于,快起来……」还没等护士说完,于胜波就从床上跳起来,下意识地认为肯定是患者出事了。
他跟着护士一起从值班室向外跑,「嘭」的一声响,护士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于胜波因起得太快又着急向外跑,整个人直接撞到了墙又弹回地上。
原来高度近视的于胜波听到唿救忙着起床,从熟睡到清醒的那一瞬间,他只记得要第一时间冲到病房去,忘记自己没戴眼镜也没穿鞋。撞在胸口的剧痛让他一下子完全清醒,一把抓起眼镜继续和护士向病房跑。此时的患者,心跳和唿吸都停止了,必须立即电除颤。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再一次脱离了危险。
此时,松了一口气的患者家属惊叫:「于大夫,你的鞋呢?」从护士叫他那刻起,于胜波的精神高度集中,在病房内来回穿梭,观察,施救,用药,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赤脚站了这么久。而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家属们也不会知道,这位没穿鞋的年轻医生,在镇定指挥的时候,他自己的胸口一直在发疼。
这么多天过去了,于胜波胸口的疼痛依然没有消退,动作大了就有反应。在他看来,无论是三天不回家还是「因公负伤」都是应该的,身为医者,挽救患者生命是最重要的职责,与之相比,个人的付出显得多么渺小。
于胜波被自己撞伤的事情在年轻同事中间传了好几天,而他自己则说:这是身为医者下意识的行为,换了谁都一样。
别看于博士年轻,跟患者沟通起来却有着无比的耐心。曾有一对老夫妇相携来看病,得知老伴要做手术,大姨显得格外紧张,两眼无神、手足无措。于胜波深知,手术一词会让很多患者害怕,很大原因是对手术技术不了解。于是,他拉着大姨的手,用简单浅显的语言将消融手术解释清楚,并笑着跟大姨下了「军令状」:「您不用担心,相信我,肯定没问题的!」
经过他的安抚,大姨总算将一颗慌乱的心平静下来。术后,大姨逢人便说,市立医院的于大夫人真好!每当有什么疑问,她都主动找于胜波沟通,只要于大夫在,她就觉得安心。
其实,于胜波之所以能与患者良好沟通,在于他的同理心,而同理心对医者来说尤为重要。为了体会患者的感受,凡是可以亲自尝试的技术,于胜波都会自己体会一遍,他笑称:「我是自己的第一个患者,只有自己体验到了技术用在人身上的感受,才能与患者更精准地沟通。」
干一行爱一行,作为80后年轻一代,于胜波身上有着威海人骨子里朴实坚持的态度,也有着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更有一种尊重生命的人生哲学。在短短几年的从业生涯中,于胜波的医者之路还刚刚启航,当患者和同事们夸赞他时,他总有几分不好意思。相信在接下来的职业道路上,他将始终肩负着性命相托的信任,感悟着健康所系的誓言,将全部所学用于守护生命的这份崇高事业。